文献刊物
中国探险学会定期在学术和专业期刊发表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数篇发表在英国剑桥杰出的野生动物杂志——《羚羊》上的论文,和许多出版在中国研究院的学术文章。还有一些在国内出版的专著,比如对18世纪康区藏族寺院的历史、建筑和现状的研究。随着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精选出来的研究成果已进行编辑,只是暂未公开发表。

荣耀归于沙皇:一个军官的爱与死

毕蔚林博士
中国成都 - 2011年5月16日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是什么东西驱使探险家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天涯海角,要一路忍受旅途的困顿、单调的食物、折磨脊梁的床铺?想到早期探险中国者必须面对的条件,就更加令人不解了。 因为除了马匹、骆驼和步行外,别无交通工具,光是时间往往就要拖个好几年。

普茨瓦斯基考察新疆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发现跟地图有出入:红线是普氏勘察的湖界和河流,黑线为中国地图原貌 深入中国的伟大探险家普茨瓦斯基,1839年出生于俄罗斯Smolensk,父亲是波兰裔贵族。普氏16岁从军,在一年之内升为军官,并获送到圣彼德堡军校学习,攻读包括地理等科目。1865年他返回他父亲的原籍地波兰,在华沙军校任教地理两年。

看来普茨瓦斯基日后势必成为沙俄军队中一颗明星。1867年,27岁的他却毛遂自荐,请求俄国地理学会派他去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的Irkutsk。他的计画是对阿穆尔河(黑龙江)的支流乌苏里江盆地作探险考察。该次考察历时两年,是他的第一个大型探险考察活动。

COM_CONTENT_READ_MORE_TITLE

汉藏边界地区的茶叶及其贸易与运输

帕特里克博斯
四川成都 - 2010年9月
中国探险学会为帕特里克博斯提供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旅行和研究的经费,
最终目的是完成一本关于此次研究的书稿。

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的雅安和康定,地域虽狭小,但地理、民族和政治关系却很复杂,茶叶贸易在此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研究的重点就是探究汉藏边界的茶叶贸易。

在过去的千余年间,茶在西藏的社会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西藏,糌粑,肉,盐,茶是众所周知的“生活的四大支柱”,而茶是其中唯一需要进口的传统主食。在19世纪以前,西藏高原80%的进口茶叶都来自于四川雅安的5个产茶地区,这些茶叶都要经过康定的贸易中心,从那里茶叶被篷车运往西藏高原的各个地方,有些可以远至拉达克和不丹的贸易市场。这篇论文探究在动乱的清朝末期和共和国时期,茶叶贸易在汉藏边界的雅安和康定地区发挥的作用,从而阐明经常被忽略的四川边界地带汉藏两族的真实关系。

COM_CONTENT_READ_MORE_TITLE

中国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一个全球重要的野生牦牛种群

包朴实博士,张会斌,徐东华,黄效文
剑桥期刊在线 - ORYX《保护国际期刊》
- 2010年8月

野牦牛是西藏青海高原的动物群中最有魅力的成员之一,被19世纪的探险家描叙为高原上数量众多的牧群。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捕猎使野牦牛的数量急剧减少,它们被迫赶至偏远地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上,野牦牛被列为濒临灭绝物种,同时也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与家养牦牛的相互渗入,是野牦牛生存的另一威胁。因为阿尔金山周围的维吾尔牧民没有饲养牦牛的传统,因此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牦牛种群显得尤其重要。经过1993年的观察、1998-2009年的车辆调查和2009年的试点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的野牦牛的生存状态信息,阿尔金山东北部的草原是野牦牛生活最核心的区域,2008年的冬季我们统计到那儿有1700头野牦牛,比2005年冬季我们开车经过的同样路线所见的野牦牛数量要多得多,这也暗示着阿尔金山野牦牛的数量一直很稳定,或者说趋于上升。

点击此处下载PDF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