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
中国探险学会认为对自然的开发与合理的保护不应该建立在对原住民的牺牲上。该项目,在保护居住地和保护稀有的滇金丝猴的同时,考虑了当地傈僳族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状况,力求平衡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两间傈僳木屋和其相关储存室也被保护作为居住地展览。中国探险学会也旨在制作关于金丝猴和傈僳山地部落面临的问题的教育片,使傈僳村落成为游客的新目的地。
滇金丝猴:云南和西藏的森林精灵
在1990年代,CERS开始为云南金丝猴(又名滇金丝猴)提供支持和资金,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稀有物种只生活在位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的上澜沧江和上长江之间的高山区。由于这些猴子生活在海拔很高的陡峭山坡上,有时高达海拔4000米以上,因此研究工作极为困难。如今,这些猴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香格情的CERS傈僳族文化村上方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黑白仓猴也被称为云南金丝猴,不是因为它是金色的,而是因为它与四川金丝猴有亲缘关系,而四川金丝猴确实有着鲜艳的黄色毛发。这两种猴子是五种短鼻猴之一,它们共享希腊语中“鼻猴”的有趣科学名称Rhinopithecus。所有五种物种都分布在中国,且都面临灭绝的威胁。
直到1980年代末期,有关短鼻猴的了解还很少。事实上,人们对于到底有多少种短鼻猴及它们的分布范围仍有所困惑。关于它们的生态和行为也一无所知。1989年,两个关于金丝猴的研究项目几乎同时启动。由克雷格·柯克帕特里克、龙永成和两名年轻的当地护林员小李和宗太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始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对云南金丝猴进行长期研究。不久之后,比尔·布莱希加入了由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和贵州师范大学组成的团队,开始对灰色短鼻猴展开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这是一种罕见的物种,仅分布在佛教圣山梵净山上。
这些研究发现,短鼻猴不像以前研究过的任何猴子。它们生活在非常高的海拔上,云南物种的海拔高达4,700米,气候太冷了,其他猴子无法生存。它们在山坡上上下移动,组成高达300个个体的庞大队伍。在这些队伍中,有许多更小的家庭团体,每个家庭团体由一只雄性和一到四只成年雌性以及它们的后代组成。除了这些“一雄性群体”外,未婚雄性也和整个队伍一起旅行,组成“全雄性群体”。有时,未婚雄性似乎在跟踪“一雄性群体”,仿佛急不可耐地等待一个机会来赶走幸运的雄性并接管它们的雌性。
即便在这些研究项目结束时,研究扁鼻猴仍然非常困难。正如布莱希博士所述:“每个月,我们要花费长达一周的时间在山林中寻找这些猴子。一旦我们找到了它们,我们会连续五天每天都跟随它们,一直奔跑在山脊和山谷之间,以跟上这些可以轻松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的猴子。这是非常累人的。”
大约在2001年的某个时候,我们听说云南省白马雪山某处丽苏族山寨附近的一群金丝猴比较容易接近,不完全害怕人类。 2003年初,CERS前往白马雪山追寻这个故事。经过一番波折,我们的团队终于找到了这群猴子,它们确实很容易接近,自由地在海拔2,700到3,500米之间漫游。
如今,金丝猴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最近的调查表明,在自然森林中仍有2000多只金丝猴在自由漫游。Zongtai已成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主任,他们非常注重对猴子的保护。向贵箐的猴群现在已成为国家公园的明星景点,每年都有数百名游客前来与猴子会面。